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老云大的延安精神

发布部门: 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 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6-11-17

2013 年的一个冬天,我拜访了云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会离退休小组的赵子诚老师和杨继琼老师。那天寒流过境,格外寒冷,但和蔼的杨老师和赵老师让这个冬日增添了暖暖的气息。一见面,杨老师就笑眯眯地和我打招呼,她精神很好,穿着红色的大衣,留着整齐的短发,声音很响亮,很难看出她已经年逾七旬了。赵老师生病刚从医院打针回来,为了离退休工作处的工作不辞辛苦地忙碌着,还抽空接受我的采访,和我热情地交谈,让我十分感动。进了办公室之后,杨老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普洱茶让我们品尝,说喝了这种茶身上会暖和一些。茶还没喝,我已经被杨老师的话温暖了。

喝着暖暖的普洱茶,杨老师对我讲起了云大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云大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全称是“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大学分会”,前身是“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大学小组”,成立于 1991 年。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其科学内涵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研究会的成立旨在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

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大学小组成立之初的负责人是梁子勤老师,梁老师经常与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联络,组织参加省延会的活动。梁老师书法很好,现在至公堂门口的对联就是他摹写的,他还组织过几次书法展。2008 年,梁老师病重,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大学小组的工作由杨老师负责。梁老师和杨老师都曾亲自到延安学习和体验延安精神。2010 年,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大学分会成立,由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担任会长,共有会员一百四十人,其中有二十来位是离退休教师。自成立以来,云大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2011 年被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评为“先进集体”,2012 年云南大学被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评为“先进学校”。云大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教师们积极参与延安精神进校园、延安精神进农村等活动。他们不顾年老体弱,继续战斗在延安精神研究和宣传的第一线,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贡献着光和热。

云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教师们十分关心农村的教育事业。他们每年都自愿向边远山区小学捐赠物资,先后到过会泽县盐水沟小学、云县希望小学、武定县自乌小学、巍山爱民小学等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送去字典、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为孩子们修复课桌和椅子,还为部分学校翻修了教学楼。杨老师在送给孩子们的字典上写下了“小树苗快快长,长成大木做栋梁”的寄语,寄托了她对山区孩子的殷切期望。孩子们收到这份沉甸甸的礼物之后,感动不已,纷纷寄来感谢信,立志“茁壮成长,充当建设家乡的先锋,在家,在学校,在云南大学,甚至在全中国,全世界,长出最茂盛的森林”!

最令人感动的是老人们亲自为碳山小学排水管引水的事。赵老师说:“碳山小学在大山深处,进去的道路特别狭窄,车擦着里侧的山过,外侧是悬崖峭壁,而车距外侧的路边还不到半米宽,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就开着装满水管的车在那样的山路上行走,现在想想真是后怕。”老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给学校送去水管,还亲自到学校两百米之外的地方排水管,为学校解决饮水问题。正是怀着一颗关爱孩子的心,老人们才会不辞辛劳,不顾安危去做这些事。

杨老师说:“我们真的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发展。我去会泽县的盐水沟小学时,问他们的校长有多少孩子不能来上学,校长说:‘我统计了这里所有儿童的信息,只要达到学龄的都通知他们来上学,有 97% 的孩子都能来上学。’我听了之后很感动、高兴,那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情况应该会更好了。”说着,杨老师欣慰地笑了。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教师,他们身在省城,心却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孩子们。他们过着朴实的生活,却时刻关心国家的发展,关心党的事业。

老人们矢志不渝地践行着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延安精神。老人们做了许多令人动容的事,却不张扬。杨老师不断对我说:“这些事情我们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不用写得太具体。”确实,这个被老人们坚持了多年的善举是在我的再三恳求之下,老师们才讲出来的。

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教师们还经常到农村、少管所、劳教所等地方考察慰问。杨老师说,现在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基层的影响力很大,已经涉及革命精神宣讲、树新风、促生产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传递着正能量。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教师们还很关心在土地流转、生产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青壮年依靠什么致富,依靠什么充实生活等问题。

谈到延安精神对当代青年人的意义时,赵老师说:“最主要的是要学习那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也坚守信仰坚持到底的精神,不管怎么艰苦都要坚守那种精神,当年红军的这种精神太难得了,太难得了。”赵老师说:“我去过延安,也参加过‘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那些路特别难走,现在我们开着车走都特别不容易,能想象出当时红军的遭遇,当时的环境那么恶劣,路那么难走,还要找吃的,要战斗,太不容易了。想想那种情景,我们今天的苦算什么呀。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要学习那种不怕苦的精神。要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强地生存下去,要坚持理想,去奋斗。”

是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延安精神,勇敢地接受挑战,学会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听一听老一辈的故事,用心传承优良的革命精神。让我们铭记延安精神,向这些坚守延安精神的老者致敬!

乔永娥



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云南大学小组成员参与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活动场景。
一排左四杨继琼 三排右八为梁子勤




上二图为云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教师为边远山区的小学送去图书和衣物场景。


图为云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教师到自乌小学参加“六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