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云南老年报》中老年人为啥成为网络谣言重灾区?

发布部门: 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2020-03-20

【引言】面对欺骗,老年人似乎一直是弱势群体。前些年的电信诈骗,理财诈骗,地方电视台的虚假广告,让老年人简直成了受骗重灾区。而几年互联网发展迅速,中老年人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又成了谣言集散地。这些为啥呢?

 

一些案例

 

连夜排队抢购“双黄连口服液”

提起新冠肺炎疫情,“双黄连口服液”是绕不开的槛,131日晚上,《人民日报》发布 “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大量传播后,“双黄连口服液”从抑制病毒变成了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神药,当天晚上就有很多人冲进药店囤积,甚至有不少昆明市民凌晨三四点穿着睡衣在药店前排队。

晚上11点半才看到新闻的小周则全家总动员——爸爸妈妈准备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分别到小区周边的药店排队,小周则被安排了到网购平台碰运气的任务。当时大家还商量,如果抢不到的话,就立刻去中医院抓药,“双黄连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双黄连、连翘、金银花,实在抢不到,就去中医院买这些来回来煮水喝。”

果然,1145分左右,各大网购平台上的双黄连口服液都显示“已售罄”。小周的爸爸妈妈第二天6点不到就出门,等到810分左右回到家时也是两手空空,“每个药店门口都排出二三十米的队伍,8点开门,不到10分钟就断货了……”小周妈妈闷闷不乐地说。

这时网上突然跳出了《人民日报》的辟谣新闻——一看时间是早上733分。《人民日报》表示,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目前该发现仅为初步研究,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的实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随后网络上开始铺天盖地传出了“双黄连口服液对新冠肺炎没有用”“抑制病毒,要体内有病毒才能抑制,没有怎么抑制”等消息,双黄连口服液的抢购风波才告一段落。

 

日本地震演化全国性“谣盐”风波

这个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个谣言了!20113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谁也没想到,这起核事故竟然在中国演化成为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谣盐”风波。从3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甚至出现了花了27000余元从3家商铺买下13000余斤盐的“抢盐帝”。

虽然过了很多年,王阿姨仍对当年的一幕记忆犹新,“记不清到底是哪里传来的消息,但很多人在说,大家也都去抢盐。我排了两三个小时的队,只抢到十多包。以前才卖两元一包的盐,我买的时候涨到6元一包。”

抢盐潮来得快去得也快,317日午间,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318日,各地盐价逐渐恢复正常,谣言告破。3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发布消息称,已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杭州某数码市场的工作人员“渔-翁”做出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而他在315日发的消息本来是这样:“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专家分析


谣言为啥总是“跑”得比真相快?

2018年3Science的一项研究揭示,在Twitter上,谣言在传播速度、级联深度、规模和最大广度等各个方面都比真消息更强,以速度而言,将含有虚假信息的推文传送到1500人的速度,比真实消息的推文传递到同样人数要快6倍,而虚假消息获得首次转发的可能性要比真实消息高70%。谣言之所以传播更快,归根结底有以下几大原因:

1.抓住人们弱点

有很多研究者曾指出,谣言对于个体来讲,往往扮演“精神口香糖”的功能:当你在信息非常匮乏的时候,它可以替你缓解焦虑,也因这种特性,导致真相和企图消灭谣言的我们,总是慢了一拍。

2.人更喜欢转发谣言

中老年看起来喜欢传播养生的伪科学,是因为他们关心这个话题。如果是和娱乐圈、护肤或者子女教育相关的谣言,那年轻人就是绝对主力了。只要不在自己真正了解的专业领域,基本没有人可以幸免。

3.谣言听起来更新颖

人都喜欢分享新颖的信息,一方面是出于好心,另一方面是展现自己。转发谣言的时候内心很有成就感:“看,我能接触到你们不知道的信息!”

4.谣言更适合八卦

人聚在一起,总喜欢聊八卦,聊的是不是真事儿完全不重要,关键是让大家有兴趣,从而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建立信任,恰恰谣言通常都比真相更适合八卦。

 

专家支招


学会这些,别再当“谣言传播者”

那怎样才能简单快速分辨谣言呢?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单晓红从发布渠道、文章标题、内容细节、标志性文字这些方面依次入手,教大家快速识破绝大多数谣言。

第一步: 看消息来源

想必不少人的微信群中都曾收到过类似“接某地政府办公厅通知,XX日晚12点对全市主干道进行大面积消杀、消毒工作,请务必配合”等类似转发消息,而且来源不明。

如何识别:先存疑,看看它是哪里发布的。权威机构信息不会只通过微信群传播。如果是不知名的企业或个人微信账号发布的“新闻”,也要保持存疑态度,因为一些经营性账号经常制造新闻骗取流量。

第二步:看标题

不少人看微信文章时,常会被“不转不是中国人”“高层怒了!”“速看!马上被删!”“震惊国人!”等带有一连串惊叹号、表情符号、夸张词汇和煽动性言语的标题吸引,这些标题往往是不少谣言传播者最爱用的。

如何识别:如果看到的文章标题出现上述类型的文字,并且大量使用标红加粗等文字样式,就要小心了,很可能这篇文章中的信息是谣言,因为权威机构和媒体发布的文章往往排版简洁,很少会有大量标红文字。另外,传谣文章针对易受骗群体,往往使用偏大字号。

第三步:看看谁说的

不少谣言的开头总会有“我一个朋友说”,或者“某某专家说”等词汇,同时还会有聊天记录截图,看上去有一定的可信度,不少人常常转发。

如何识别:先认真分辨这个“朋友”或“专家”到底是谁,如果没有详细信息佐证或者无法考证信息真实性,就不要相信。如果有聊天记录截图,更要认真查看,因为不少聊天记录内容会被篡改,常有错别字、病句等,可信度低。

第四步:看内容细节

不少谣言内容详细,配上丰富的图片或视频,有的还提供解决措施等信息,为了吸引关注,常会用“百年秘籍”“独家秘方”“紧急转发,功德无量”“基因攻克”“彻底治愈”等文字。

如何识别:首先看是否图文相符,谣言常常使用不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再看看文章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想要你购买产品、投资等;如果给出了解决措施,看看可执行性高低,符不符合实际。

最后我们呼吁大家多关注官方权威信息,面对自己不确定是否是谣言的消息,最好做到不相信、不转发。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小程序“微信辟谣”,输入关键字可以搜索到相关信息,上面也有很多关于食品养生、保健的谣言已被辟谣,可以一看。

 

《云南老年报》记者 朱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