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是省委省政府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高度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关心和爱护。获得者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由省政府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荣誉证书,并按规定享受特殊津贴。这项举措对于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自2000年至今,为了鼓励离退休教授、专家老有所为、退而不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学校、为社会再立新功,坚持每年推荐有特殊贡献的老专家老教授参评“省政府特殊津贴”。截至2018年,经协会推荐上报省老科协,再由省老科协评审推荐上报省人事厅批准,云南大学共有8位离退休教授获此殊荣,占云南省离退休人员获评数的七分之一,占全省高校离退休教授获评数的百分之四十。由老教授协会推荐获评的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云南大学离退休教授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其中部分专家是我校、我省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当中,有的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成就卓著,对云南大学乃至云南省的学科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带头人,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得到校内、省内同行专家公认,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有的长期工作在科学研究第一线,有重大技术突破,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业绩突出,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有的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所创新的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成效显著且为同行所公认。
老教授协会希望通过积极评选推荐,努力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领军带头作用,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营造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更希望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各自的岗位上再创佳绩,为学校一流党建和双一流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程智燊
程智燊(1934.8 —2010.5),籍贯四川成都,中共党员。1992年6月被评为教授。经过30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程智燊教授发明了“田径运动场钢管突沿”、“田径运动场自润灌排系统”,属国内首创,两项发明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专利号:89103082.4(证书号:16467)、ZL92105496.3(证书号:30181),并将两项发明专利权归属云南大学。2000年被授予“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程智燊教授先后为云南、贵州等省设计和主持修建了37个新型标准田径运动场,受到体育界同行、建筑专家和省市县领导的赞扬。贵州省陈士能省长曾专门授予程教授荣誉证书。该项目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后,程教授先后接待了北京、安徽、四川、陕西、贵州等高等院校的来访,专门接待了缅甸、泰国的体育考察团的参观、来访,中国科技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和多家电视台也曾实地采访并进行专题报道。该项目及主要技术有着较高的试用推广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学校增加了创收,为云南省获得了荣誉,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屈野
屈野,1925年2月生,中共党员。我国拉祜族第一位教授,著名法学家。2003年被授予“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2004年被云南省老科协授予“科技耆英”称号,由和志强省长亲自颁发证书。曾获云南省高校中共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老有所为突出贡献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曾在家乡澜沧东主小学设立奖学金。
屈野教授离休后,仍从事高校法学教育与科研,受邀出席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5次。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70多篇。论文曾获国家级一等奖、国际金奖多次。参与并主笔修订《云南省老年保障条例》,6易其稿。获省、国家、国际级成果奖多项。完成《拉祜族习惯调查与研究》课题,整理探访资料10多万字,撰写了40多万字的理论文章,已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王紫江
王紫江,1939年生,白族,云南洱源人。1961年云南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退休。教授,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昆明鸟类协会名誉理事长。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编著出版了300余万字的著作13本。王紫江所取得的成果大部分是在退休之后获得的。在他研究的项目中对红嘴鸥和夜间迁徙鸟类方面最突出,被誉为“红嘴鸥之父”和“照亮雄关(鸟道)的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曾获校、市、省和国家级各类奖项20多项。2005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6年获得“中国老教授科教工作优秀奖”,2007年被授予“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12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斯巴鲁生态保护精英”称号。

胡问国
胡问国,1937年11月出生在昆明,籍贯云南罗平。国家二级教授。195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5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里,为国家培养了上千名本科生,数十名硕士,在国内和莫斯科大学培养了十余名博士;研制成功多种多台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多功能图像处理系统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28篇。其中28篇被SCI、EI和 ISTP收录。获得国家级科技奖一次、省部级科技奖十次。首创“电子束无损显微分层内窥大规模集成电路检测法(检测仪)”。退休后和老教授协会的教授老师一起,研究成功“幸福2号云港1型抗金属电子标签”并应用它做成电子车牌,被云南省科技厅评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2017年以“显微CT”为题参加第六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云南赛区团队组一等奖。2012年被授予“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周鸿
周鸿,1946年1月22日(农历)生于昆明,籍贯云南大理。1996年11月评为教授。周鸿教授是我国研究人类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的先驱学者和权威专家,中国生态文明智库特聘研究员。曾出版《人类生态学》、《环境美学》(大陆出版后台湾出版繁体字版本)、《生态教育》(俄文版)、《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等15部专著,在全国核心刊物及学报上发表论文9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200多篇,先后主持过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获中国环保最高奖“2000年地球奖”、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云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所创《人类生态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7月,经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推荐,成为当年云南省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的唯一退休专家。

方铁
方铁,1949年3月生。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大学二级教授。曾获“云南省高校优秀党员”称号。2000年主持筹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以后获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任主任两届。2009年退休,仍从事科研并指导博士生。退休后出版著作(含合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85篇,应邀在国家图书馆为在京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做讲座。著作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三项,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一项;论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工作期间曾获红云园丁教育功勋奖等奖励。现兼任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2016年被授予“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18年被云南大学聘为特岗教授。

杨寿川
杨寿川,1940年10月生,石屏县人。1964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博物馆工作。1978年调入云南大学,在历史系任教,后任校科研处副处长及西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云南省政府参事。2017年12月被授予“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杨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曾讲授《中国古代史》等六门课程,教学严谨,效果良好。培养了3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主要从事云南地方经济史研究,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40余篇。退休后,出版《云南矿业开发史》和《云南烟草发展史》两部学术著作。多次获得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周应揆
周应揆,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一直是国家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家烟草企业、多家水处理项目、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的主力。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部级表彰奖励。2000年退休后,继续潜心研发现代中医药创新新药,经过18年的研究,克服多重困难,终于在现代中医药抗生剂领域取得了两项重大原创性突破和创新成果。一是“华迪达宁现代中药抗生剂”已攻克杀灭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具有突破性、创新性、领先性和前瞻性。二是现代中药“安体爽康新型多功效抗生剂”。已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鉴字2014 136号)。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已新扩建800平方米十万级GMP车间,为云大创建 “双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及产品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基地。2018年被授予“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员 游庆章 阚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