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初识班刘村

发布部门: 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 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9-02-25

常听老云南人讲:“一座姚安城,半部云南史。”我今年在云南已生活59年了,也对云南史有兴趣,加之侄女林万菊恰为姚安人,她也多次邀请我到她家做客,当我给云南省欣兴物资集团总经理强卫东谈起此事时,他很热情地支持我去,我于20177月到8月暑假坐车强总的前往姚安。车过楚雄路经南华直往姚安的班刘村,一路上都是绿水青山,新的农舍、小学校、服务点、农家乐……令人目不暇接,大有两年前我从杭州到绍兴的江南水乡的感受。


姚安县城的梅葛广场有李贽的巨大塑像,他是福建泉州人,是清末的进士,在姚安任过数年知府,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受人尊敬。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大家自发捐资为他塑像,并留有碑文纪念他。在广场旁还有当年的书院、寺庙、荷花池……附近有公园、医院、文化馆、免费的清洁公厕。此行的目的地是侄女家乡班刘村,它坐落在距离姚安光禄古镇5公里左右的地方。该镇正举办姚安的万亩荷花节。它历史悠久,在汉朝时就有建制,且到明清时期就建有姚安路军民总管府。至今府衙、亭院、花园、水池等保存完好,经修葺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古镇有似丽江古城的石板街道,水渠纵横,花树交映,客栈、文物商店、名特小吃等鳞次栉比,还有荷花节的喜气红灯笼和彩旗飘飘,游人不少,附近还有龙林寺、百果园等风景区。

班刘村就是该镇属下的一个村子,是由班姓(祖籍南京)、刘姓(祖籍济南)两姓人家世代而居,尚有少数因婚嫁到此的其他姓氏人家。侄女的老公班传宝就是班姓大族中的一员。该村由先祖开荒垦地,世代传承,现人口约2千人,80%以上的人家均有人在外地工作或打工。解放前建有班刘祠堂,现此为“班刘村文化娱乐中心”,是老年人的活动场所。该村年龄60岁以上的村民组成“老龄委员会”,每个会员都有署名彩照贴于墙上,还定期开展活动,特别是班刘两家还有大理石的石刻家谱与家风的名句,其中有两副对联:  

第一幅: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发扬前人奋斗精神,横批:光照后人

第二幅:祖德懿范传万代,创业精神颂千秋,横批:名垂青史

体现家风的名言,亦有两条:

一是:耕读为本,民风淳朴,勤学善良,和睦街邻;

二是:关老爱幼,爱国爱家,民族美德,世代相传。

班刘村环境优美,背靠大塘山,面对宽阔的坝区田野,还有河流与水渠交错其间。全村人都喝纯洁的山泉水,这是净化处理后的自来水,直达家家户户,其费用是:每年每人支付10元用于修缮和管理。全村人都使用电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在其背后绵延数十里的山梁上有中国三峡电站总公司安装的大型风车(其直径有8米左右)发电,风车转一圈,可发电5度,相应地老百姓就不用砍树烧柴做饭,因而绿化很好。每家均有近1亩的林地,培植经济林,各家每年都有一小笔收入。同时,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出现村中农业大户,采取公司式的生产方式,在烟叶、蔬菜等生产加工中,招收农业工人上班,村民以“工人”身份每人每天领取50元的工钱,加上有人外出工作或打工的收入,全村比较富裕,没有“五保户”。镇里建有“幸福院”,没有能力、亦无亲人的老人在此组成“一家人”。此举由政府出资,深受村民的拥戴。全村80%以上的人家均建有三层楼的“洋房”,即使没有“洋房”的人家,也至少拥有三层楼或二层楼的土木结构的宽敞房屋,或准备盖新房,这都是近10年出现的新事物。我们知道,美国的富有体现在小车彩电普及到家庭,公路通到家门口。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该村几乎每家有摩托和电动车,甚至还有小车。县城通往乡村的公路已到家门口,家家均有有线电视,且有公交车直达县城,每天有三班。该村离县城近十公里,每人付二元即可上车,交通极为便利。其他时间,若逢周边赶街,还有小马车乘坐,也付2元即可上车达目的地,一般均有7个座位,因此小马车也不“小”,特别是有拖家带口的人家出行,尤其方便。该村能有今天的生活,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即每家都有能人,以侄女的公公班茂贵为例,他就是一位多面手,干农活是好把式,干建筑活他是“泥瓦匠”,还会骑摩托,前不久在开远搞建筑半个多月,有不菲的收入。他的皮肤属紫铜色,看起来50来岁,实际有60余岁了。再有,全村的生活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难怪我侄女的女儿(小学五年级)写作文有“我家居住在世外桃源”的语句。这可算作该村的一个幸福生活的缩影。

《红楼梦》中有句名言:“人生美中不足今方信!”该村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电视信号有时会中断3-4小时,二是没有省城《春城晚报》零售点(包括姚安县城也如此),三是苍蝇甚多,当你在院里看书时,不断会有苍蝇在你身上飞来飞去,甚扫雅兴。尽管如此,鉴于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也习惯如常,能在这儿愉快地休闲半月之久,怡心怡情。今后,若有机会,我将再去班刘村。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员 古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