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书信往来 友情帮助

发布部门: 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 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7-11-27

  我们当年的学生生活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亲朋好友的联系全靠书信往来。因此,每周一到系办公室取信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第一要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入学两年里年老的双亲与弟妹通过书信往来,均报平安,心里甚喜。谁知随着国家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及中苏关系的恶化,父亲身体健康也开始恶化,于1960年上半年不幸去世。弟妹来信说,母亲身体也不好,迫切需要我返家看望。在这危难关头,我的老师卢孔昭,同学游新中(毕业后在武汉水利学院任教)、王国栋、白兴道(该两同学均在云南大学任教)等伸出友谊之手,为我准备粮票(当时农村吃不饱现象异常突出)、糕点、药物拟回家慰问母亲。至于路上车费等开支,则是由远去内蒙古做地质勘探的中学好友缪红(原名缪成王,我们戏称他为“闯王”,他高中毕业读重庆地质学校,因此,工作较早)和大学的老班长张承泽(南京人,随二野军大入滇,在保山军分区任排级干部,1957年考上云南大学,为我班的大班长,毕业后在重庆大学任教)先后赞助和借钱给我解决。俗话说:“饥时救一口,赛过饱时救一斗”,他们这种真情帮助,给我极大的推动力,深感人间的温暖,并使我的亲人深受感动,母亲获得精神的安慰,身体也康复起来。



  当时(大约是19607月的一天)离开学校时是由同学周德国(毕业后在北京轻工业学院任教)和刘天一(毕业后在昆明大学任教)送我。我们均没有钟表记时,估计是半夜四点左右起床,从学校所在地昆明之北,穿城而过,一路步行,到昆明之南的塘子巷火车站,天还未亮。周德国与刘天一与我依依惜别并又步行回到学校,他们还要参加当天的生产劳动。象这样来去至少10公里的相送,真不亚于传说中的“梁(山伯)祝(英台)”的同窗之谊了。我满载着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回到家乡。那时的四川是处于非常困难时期,城里餐馆均没有菜卖,只能吃豆瓣酱……不过,四川人是十分能吃苦,十分能干活的人,度过三年的困难时期,又“雄起”了。


  当时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但作为云南人是很幸福的。云南没有大面积的灾害,最多有“花灾”(局部受灾)而已,政府保证大学男生每月35市斤,女生30市斤的口粮,且每月还有油、肉、糖、糕点的配额供应。因此,我在省外的同学都羡慕我,我们在国家处于暂时困难的情况下,仍孜孜以求地学习着、劳动着、奋斗着。通过书信往来,形成共识:以政治上进步,入党、入团为荣,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乐。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书信往来及同学的友情帮助,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员 古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