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回忆种树

发布部门: 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 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7-09-18

 

 


我喜欢种树是从读小学开始的,小学自然科学课本上介绍了苏联自然科学家米丘林对果树栽培的三种方法,即“育苗、插条、嫁接”。回家后,我就照这种方法在老家房屋前,嫁接了三棵梨树,插条了一棵花红树,都成活了,长势很好。我高中毕业时,梨树、花红树都长高了,果实累累,梨子大而甜,花红成熟时红得可爱。不幸的是,后来因建盖房屋砍了两棵梨树和花红树,只剩下一棵梨树,又因管理不好,上半截干枯了,这几年从中间发出来的新枝仍结了不少梨子,今年农历七月回家祭祖,还品尝到自己小时候种的梨子,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在宣威县城读高中时,我们还在城东门外的小庙山种了不少核桃树,后来也因建工厂和盖小区住房,砍了不少核桃树和其他树木,剩下的如今已长成高大的核桃林,供人们休息、散步、乘凉。退休后,我们高中班的老同学聚会,还到小庙山参观我们当年种的核桃树、柏树等,在林中散步、树荫下畅聊往事:大跃进、大炼钢铁、焦炭,秋收秋种、种树等,感慨万千,其乐融融。

在云南大学读书时,大卡车把我们送到大普吉、长坡等地的山坡上栽了不少树,至于成活了多少,长势如何,至今也不知道。大学四年级,历史专业分成三个选修课组,我所在的近现代史组的二十多 个同学,利用两周的劳动时间,在花工李钟师傅的带领和指导下,在校园内和周边的地段种树,主要种在四合院周围、东院和成教院楼中间道路两旁、往西后门走的那条路边及老原农新村三幢职工宿舍前都种上了侧柏树。后来因盖校医院、建经济学院楼、文渊楼等,多数侧柏树被移植或被砍伐了。至今只剩下古桐道两旁和原农新村宿舍前共100多棵侧柏树,经历了五十多个酷暑和寒冬的侧柏树现已长成几十米高的大树,它们都挺拔屹立,枝叶繁茂,一直是校园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0世纪80年代,我们还在学校进大门95级石阶两旁的斜坡上种了竹子和一些花草、小灌木等,用于保持水土,防止滑坡,如今高耸的竹子和低矮的灌木、花草长满了两边的斜坡。

退休后,老教授协会组织会员到呈贡新校区参加绿化、美化校园活动,种一片“老教授协会林”,我们老两口也参加了,现已绿树成荫,长势喜人。2011年搬到太平新城昆华苑安居后,也在自己家门口和后园子里种了石榴、樱桃、核桃、小枣、柿子、梨等果树,都已开花结果,即绿化了环境,又能品尝到水果的香甜。还种了花椒、刺五加、香椿等树。

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享福”,“大树下面好乘凉”,习近平总书记讲“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确如此。种树的好处实在太多了,种大片的树木,长成森林,满足建筑材料、房屋的装修、各种必须的木制家具的需要;防治风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都需要植树造林;供人们需要的水果、坚果等,都需要成片、成园的果树提供,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植树造林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千秋大业。

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春天花海如潮,海棠花、樱花、木瓜花等竞相开放。秋末冬初,银杏叶飘落满地,银杏道变成金色大道。物理馆旁的雪松已长成了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树旁的石凳子成了师生们看书、乘凉、闲聊的好地方。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多少代师生和工人师傅们辛勤耕耘的结晶。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云大人,把云南大学的新老校区装扮得更绿、更美、锦上添花。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员 李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