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至6月间,笔者受聘于云南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部,为泰国学生教授中国书法,共三期,人数120左右。三期学生,有学习汉语教育专业的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有在职的成年进修生,也有来到昆明夏令营的初、高中学生。虽然他们的年龄段和学历有较大差异,对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有较大差别,但他们对学习汉字书法都怀有浓厚兴趣。
泰国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比如勇、伟、良、丽、芳、艳、菊、兰、梅等等,也像中国人一样都蕴含着美好的文化寄托。学生们刚进课堂,就有一种冲动,想马上握住笔管,蘸墨写出自己的名字。因为生源文化水平相差较大,必须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收到预期效果。
经分析研究,感到开设类似的书法课,不能按部就班,就书法而学习书法,得以文化传播作桥梁,让学生初步明白汉字是怎样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明白汉字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密切联系,书写汉字要注意笔画粗细长短与间架结构之间的匀称协调等问题,以及怎样用笔、用墨和用纸等等。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始终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书法保持兴趣。为此,又特别增加了汉字的记忆和辨别、汉字的字谜游戏以及汉字析字联句等内容,适当将其穿插于课堂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产生丰富联想,保持学习汉语、汉字和用毛笔书写的兴趣和欲望。为方便说明,特举例如下:
第二节“汉字的造字法则”,着重讲“六书”中的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汉字中的象形字,因为书写形象具体,无论什么肤色人种,都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当讲到人、木、水、女、册、田、羽、手、目、看、山等字时,就把甲骨文、篆文和楷书结合起来讲解。讲象形文字时,着意设计了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课件。因为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作文字的“活化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使用。同时也宣传了云南文化,突出了云南的文化特色,为发展中泰两国友谊服务。
东巴文课件之一,是用李霖灿先生的一张节日贺卡《重到文峰寺》制作的;贺卡是送给纳西族著名诗人赵银棠的。李先生生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吴冠中的同班同学。他在丽江采风期间,对东巴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经系统研究,编辑出版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在学界影响很大。《重到文峰寺》五言句为:“暮多好山色,庭菊冷露滋。佛心徐可觅,佳哉宜意移。”诗的意境从汉字理解,一目了然;而不识汉字的纳西人,听到汉语吟诵后,诗意却变成了:“不见很久了,山容喜再见。百鸟歌百曲,曲曲似礼赞。”(参见赵银棠《纳西族诗选》)。象形文字描绘生动,诗意含蓄和平,对具有礼佛传统的泰国学生极具吸引力。
第三节“中国诗书画欣赏”,所选周霖先生的中国画《鹪鹩霜柯》图轴,是课件之一。周霖,中国云南丽江纳西人,著名中国国画家、书法家、诗人。1963年9月,中国美术馆落成后,为周霖举办了中国第一位近、现代国画家个人画展。这位被画界誉为“诗书画三绝”的中国美术家,不幸在文革浩劫中去世。画中落款的诗文为:“鹪鹩之雏,必孵于夏,误衬霜柯,见者惊讶。画虽小道,当慎浮夸,倘乖常理,将闹笑话。留此尺幅,壁间张挂,慎之慎之,莫漫挥洒。”此画创作于辛丑年,正是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之后的1961年。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极度困难时期,画家作画,不仅用来自警,还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时至今日,周霖先生图轴的落款意境并未过时,对人生和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必须警钟长鸣!
楷书,又称“真书”和“正书”:一方面楷书是写好各种字体的基础,必须下足功夫;另一方面,楷书的特点是平直方正,结构谨严,一笔不苟,容易辨认。所以中国人认为:不仅“文如其人”,同样也是“字如其人”,把对待一笔一画的态度,与做人做事的性格品行联系在一起。通过书法课件的交流,使泰国学生初步了解或认识了中国书画与中国人文的紧密联系。教授时还要强调:画家少有用楷书落款的;但不论篆隶行草,枯湿浓淡,一顿一挫,都是画家在楷书的功底上变化发展过来的。
第四节,汉字基本笔画练习:学写点横竖撇捺弯钩等汉字笔画时,在握笔、坐姿、起笔,行笔和收笔等环节上,时时纠错,认真示范,严格要求。
第五节,临贴。临帖少不了摹临、对临和背临,但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设背临练习。书店字帖,不适合泰国学生,所以根据学生情况,自编习字帖,例字附上汉语拼音。课下多做准备,尽量多写出提供描红的影帖,增强学生书写时毛笔与宣纸之间的质感体验。
最后两节课的课件是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在江之尾;同有山水谊,共品一江水。”此诗是用一首古情诗改写过来,强调中泰两国人民保护和享用澜沧江湄公河水力资源的共同心愿。这页课件,学生做得很认真;课毕,都纷纷用他们的作业与教师一道照相留念。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员 和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