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云大人,都会知道“一桶油”的故事。“一桶油”的故事由来已久。
每年“三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学校工会总要给每一位教职工发放一封慰问信和一桶食用油,作为节日的慰问品。包括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和临时工、农民工……只要是云南大学的工会会员都会领到一份。每当向大家发油之时,校工会大厅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校园中老师们提着油的身影,好似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洋溢着节日的喜气。

“一桶油”的故事,其实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至今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了,它经历了四届工会委员会的延续,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故事从未中断过。
其实,在这二十多年中的头几年,教职工们不光是在“三节”可以领到一桶油,元旦春节期间也能领到一桶,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校工会送达的这一份温暖!
回顾1984年11月,学校新一届工会委员会诞生了。新诞生的校工会在研究如何维护教职工权利,满足老师们新形势下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想到一种新的形式——我们派人到各地联系了一些名优特产品,在85年春节前在校园中举办了“云南大学教职工春节年货街”,大家被这一新事物吸引,给予了好评。“年货街”很受欢迎。我们也由此受到了启发。于是,在“三节”和“春节”期间给教职工送节日慰问品、慰问信的“送温暖”活动应运而生。
一开始,慰问品也曾经发过鸡蛋、面条、水果、大米等东西,但都感到不太理想,都有缺陷。于是,经过反复认真的对比研究,最终确定了透明度较高、质量保证、居家生活离不开的、既适合各种民族、也适合各种年龄群体、又便于搬运的桶装植物油。经过几年的检验,发植物油的这个办法,也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接受。时间长了,一些教职工还亲切幽默地称呼校工会主席为“油主席”。他们说:如果是双职工,那一年的油都够了。有些人在节日快到之前,还会主动询问:“哪天发油了?”
后来,我们学校以“一桶油”给大家送温暖的方式也纷纷被其他学校和单位广泛采纳。
“一桶油”坚持至今已二十多年,尽管今天的食用油价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各种其他方面的影响,校工会却始终没有动摇在节日通过“一桶油”给广大教职工送温暖的传统做法。2016年,新的一届工会委员会更是把这“一桶油”变成两桶,还加上一袋好米……同时,为方便教职工,发油的地点也由一个增加到好几个。看来,这个好传统不止是得到继承,还发扬光大了。云南大学工会这种关心教职工、坚持发油慰问送温暖的做法,成为全体云大人的佳话。大家表示:云南大学工会不愧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她始终坚持为教职工服务送温暖,坚持全方位开展工作,让我们经常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存在,感受到“家”的温暖,谢谢学校工会。
不仅如此,凡是知道这个故事的其他学校和单位的人们也表示羡慕,十分肯定。
虽然看起来这只是小小的一桶油,但却体现了“教职工之家”大大的一个心意,是《中国工会章程》“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改善职工生活”职责要求使然。
这就是“一桶油”的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不断地续写、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使“家”的感觉常驻,经久不衰!
云南大学工会原常务副主席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员 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