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任校长刘披云(1905-1983),任校长两年零九个月(1978年1月-1979年9月)。
刘披云,原名刘荣简,四川岳池人。1925年在上海大学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共青团上海大学特支书记、中共上海学联党组书记、全国学联总执委会主席。1927年8月后,任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928年被选为中共“六大”代表,后任中共四川川西特委书记。1940年5月根据南方局安排,随董必武去延安,任行政学院教务处长、延安大学教育处长兼社会科学院院长、延安大学代理副校长。1945年任铁道学院院长。1946年任哈尔滨市政府秘书长,1948年任东北人民政府交通部秘书长。1949年12月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中共川南区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953年10月至1958年8月,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58年任云南省副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常委。1978年1月至1979年9月,任云南大学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1979年5月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五届政协委员。
刘披云1978年调入云大后,着手整顿基层教学组织系统。在他上任前大多数系建立了用来代替“文革前”的“教学研究室”的“专业委员会”、“专业连队”、“教学组”,他首先确定了系行政负责人,并批准各系上报的首批政治辅导员。各系仍设统一的“教学研究室”,全校9个系共设41个教研室,在公共课教研部内设公共政治课教研室、体育课教研室。
1978年1月4日省委撤销云大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改为党委会,批准刘披云为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学校新党委成立后,及时组建了校务委员会。恢复党委领导系统,党委会下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民武装部。恢复校行政领导系统,设立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生产处、保卫处。撤销原设的政工组、教育革命组、办事组和校革委会办公室。学校的9系1部仍沿旧称、不调整。将“文革”中分别并入历史系后又并入历史研究所的西南亚研究所成为学校直接领导的独立机构。同样将并入物理系与生物系的物理研究所与生态地植物研究室均统一改为学校的独立机构。在校系党、政机构恢复、调整建立后,经云南省委批准,党委任命各部、处、系、所、室的正副部长、处长、主任。与此同时,1978年底到1979年初,经过选举,产生了各系党总支新一届总支委员会和各教研室正、副主任。
1979年1月12日,学校召开了“文革”后的第一次校务会议,会上宣布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系一级采取由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2月底到3月初,刘披云主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及省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精神、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工作会议纪要,着重讨论如何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他在会上代表校党委作的题为“抓纲治校、整顿提高、为把我校逐步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而奋斗”的总结发言中讲到:从现在起,工作重点要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努力把云大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为多出人才、多出科研成果作出应有的贡献。他要求教职工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依照《高教60条》的规定和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安排干部、老师的生产劳动。机关和系一级的行政人员要充实,做到有职、有权、有责。狠抓师资培养提高,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认真提高教学质量,文理科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基础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去讲。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后勤工作要为教学、科研服务。
刘披云校长基本上完成上任胡泮生校长给云南省委建议,使云南大学在“文革”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题材来自《校长春秋》
(刘兴育 古明清 阚家德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