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云南大学第四任校长——熊庆来

发布部门: 云南大学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  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6-12-27

           

  

                         图为熊庆来

  第四任校长熊庆来(1893~1969),任校长12年(1937—1949)。熊庆来,字迪之,云南弥勒人。他幼时读私塾,1907年考入昆明云南方言学堂。1913年考取公费赴比利时学习矿业,1914年8月,他转往法国,改学数理,在法国七年,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马赛大学等校并获蒙柏里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大学等高校,后经叶企荪推荐受聘于清华,1927年受聘任清华大学算学系系主任。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地理系主任,1931年到法国研究函数数沦,1932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仍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省立云南大学发生学潮,校长空缺,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四处物色校长人选,龙云夫人顾映秋推荐熊庆来,熊庆来提出“争取云大改国立,省政府不干预学校行政、人事以及增加学校经费”的要求和条件同意的情况下,他接受聘请,于同年8月1日到云大视事,1937年起正式履行校长职责。

 熊庆来在总结东南、清华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既以清华为蓝本,又从云南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这就形成人们对他的“以大清华”办学模式的赞誉。我们还可从他创作的《云南大学校歌》的歌词“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卓哉吾校,与其同高深。北极低悬赤道近,节候宜物又宜人,四时读书好,探研境界更无限。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化允臻,以作我民,文明允臻”中,看到他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在云大任校长12年间,他历尽艰辛,“在个人生活极艰苦之时”,“学校环境极动荡之际”,仍兢兢业业,为国育才,奋力办好云大。其着力推进内外两方面工作:“内则力求加强教学工作,培养研究空气;外则时谋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系,或物质上的补助”,具体概述如下:

 1、师资,提高学校地位

 熊庆来认为“教育学术为百年大计”,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正、敏、毅”品质的人才,教师是关键。因此,他首先采取设置讲座席,由专家担任,薪金由中英庚款基金会补助发给,其次,采用借聘方式,方便引进,三是对有真才实学的新秀,大胆携用,如吴晗,时任清华任讲师,从事明史研究,崭露头角,便把他作为教授聘任到云大文史系任教。熊庆来筑巢引凤,把京、津、沪等地以及中山、中法、同济、华中等大学和一些研究机构的大批名流学者延揽来校执教。当时,其专任教授最多时达到187人,兼任教授40多人,特别当他预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必有部分教师将随原来的离开云大时,他又采用如下措施保存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争取云南籍教师继续留任云大;(2)延揽一批不能或不愿复员的学者、专家;(3)延聘一批留学生执教;(4)培养本校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因此,抗战胜利后,在迁来云南的大学、研究机构纷纷复员的情况下,云大教师阵容依然较为整齐,至1949年仍有教授140多人。

 2立足本省,发展院系学科

 熊庆来在扩充院系学科时,处处注意到地方需要,扎根云南。在成立医学院时,他说:“其目的,一方面在培养社会需要之医生,一方面即在开发西南,谋解决医药上之困难也。”实践证明,凡能与本地区特点结合紧密的院系学科,根子扎得深,发展比较快也较稳定,成效也显著。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熊庆来对云大院系学科逐步作了调整和扩充。云南大学原来的两个学院(文法、理工)、7个系(教育、法律政治、经济、中国史学、土木工程、矿冶、数理)和一个专修科(医学),到1946年.已发展为五个学院(文法、理、工、医、农)十八个系(文史、外语、法律、经济、政治、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矿冶、土木工程、铁道管理、机械、航空工程、农艺、森林、医疗)、三个专修科(电讯、蚕桑、采矿)、两个研究室(西南文化研究室、社会学研究室),以及附属医院、疗养院、凤凰山天文台、附中、先修班、农场、林场等机构,成为当时西南地区学科门类较为齐备的一所高等学府,不仅为云大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刚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云大的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能相继独立,发展成为昆明工学院、昆明医学院、昆明农林学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充实设备、培养研究风气

 熊庆来认为“大学的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之生命与精神”。 “其生命表观于所有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以及师生之种种高尚活动”;其精神,内则表现于教学之成绩,钻研结果,与夫德行之砥砺,外则表现于师生对社会之影响,校友对社会国家服务之努力。”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也是他孜孜以求的“求新”、“求真”精神的体现。

 熊庆来深刻认识到,要培养浓厚、活跃的学术风气,没有一定规模的图书资料和仪器没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当时云大的图书资料和仪器没备都极其简陋,例如,1936年底统计,全校图书仅4万册,仪器仅700多件,标本仅23件,要开展研究工作,实在困难。解决之道,主要是找钱。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教育濒临绝境,拨给云大的教育经费本来就少得可怜,连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都有问题。但熊庆来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到处奔波,寻求资助,“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使各系的教学没备得到允实。他还力促各院系以合作方式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研究活动,例如,社会学研究室1939年在教育部、中国农民银行、美国罗氏基金的资助下,对云南农村经济、乡镇行政及工区、工厂的劳工状况进行调查,后又得省经济委员会资助,将调查成果出版刊用。这些调查受到国际重视,译成英文,编入太平洋会报告和哈佛大学社会学丛书。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弥补学校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校也获得资助,从而促进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扩大学校的影响。

 出版学术刊物和丛书,是培养和鼓励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鼓励各系师生成立各种学术研究会、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竞赛活动是培养研究风气的重要途径。熊庆来在1949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感言“姑以一年来之情形言之,因时局剧变,财力艰难,物价狂涨,待遇调整,远不能适应需要。同人物质生活,每濒绝境。然弦歌从未中辍,而课外之研究工作,继续推动者仍复不少,以因深感庆幸。”

 4严格要求,提高学生素质

 熊庆来对学生要求很严,严格要求,是使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必经之路。他任校长伊始,开始整顿学风,整顿校纪,严格考试制度,纠正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修改制定学则,严格加以施行。他规定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二,学期考试成绩仅占三分之一,参照西南联大办法,规定入学录取线,招录新生。

 熊庆来在注重学生质量的同时,也注意数量的增加。例如,1936年在校学生人数只有302人。学校规模太小,不利于文化教育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熊庆来到校后,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入学人数。一年后,在校学生增加到680人,至1949年夏增到1500人,比1936年增加了5倍。

 纵观熊庆来校长的一生,他是为人师表的楷模,大学校长的榜样。

                              本文题材来自《校长春秋》

                            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 刘兴育 古明清 阚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