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老教师座谈会暨“魁阁精神”学习活动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行。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书记段勇,云南大学民族学及相关学科尤中教授、林超民教授、尹绍亭教授、陈庆德教授、金少萍教授等离退休教师出席了座谈会,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校教师参加了学习活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举办此次老教师座谈会暨“魁阁精神”学习活动,一是在重阳时节向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老领导、老专家和老教师致敬;二是向他们汇报云南大学新组建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的院情院况,听取他们对民族学科群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议;三是把学习“魁阁精神”与一流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郑重邀请民族学科群老专家到“魁阁讲座”开讲,推动民族学科群老中青之间的“传帮带”。
离退休工作部门党委书记段勇转达了学校对新学院离退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向老领导、老专家和老教师表达真挚的敬意和问候,并向到会的离退休教师通报了近期学校离退休工作的开展情况。

尤中教授、林超民教授、尹绍亭教授、金少萍教授、李斌老师等结合云南大学民族史、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历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民族学科群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林超民教授全面回顾了云南大学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的创办历程,讲述了这些系室创办之初多方延揽人才的筚路蓝缕,追述了魁阁创办历程并指出“魁阁精神”的核心在于“开拓进取、精诚团结”。

尹绍亭教授介绍了自己退休后的科研工作与成果,认为大家推崇“魁阁”的原因在于当时围绕费孝通先生等核心人物形成的学科团队,由此引申出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他与大家分享了云南省社科院杜玉亭教授、云南民族大学马曜教授、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在创办机构中勉力延揽人才,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故事。他还建议在学科建设中,要集中力量突出云南大学民族学科群的特色,适时做大教学科研中的优势方向,要敢于在这些特色和优势方面超越其他高校,并坚持长期积累才能有所突破。

金少萍教授回顾了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渊源,谈到自己受杨先生影响而学习人类学并矢志不渝到云南大学从事民族学教学、科研的经历,认为云南大学民族学科群的学术传统正得到传承和创新,要坚持做好人才工作,发挥好团队精神。李斌老师在发言中言简意赅地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在当前好政策支持下全力做好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
尤中教授以90岁的高龄出席了座谈会和学习活动。尤中教授精神矍铄,语调昂扬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云南大学民族史、民族学和社会学创设、调整与发展70余年历程中的感悟。尤中教授谈到,1953年院系调整中把社会学调整到历史学中,1954年决定成立云南民族史教学小组时,成员就是方国瑜、杨堃、江应樑和他自己,确定了“云南民族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史、彝族史和傣族史”等教学内容。尤中教授以杨先生为例,谈及当时发生的“民族学与民族史”之间论争时认为学术讨论一定要相互尊重和谨慎专攻,谈及杨先生调到北京后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指出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重视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尤中教授指出搞好学科建设的要点在于:指导思想明确、治学方法正确和长期的积累坚持。尤中教授表示完全赞成拥护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整为一个学院加以发展,并勉励年轻人要积极进取,在当前民族学、民族史和社会学研究中坚持下来会大有可为。

最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赵春盛概括和总结了此次座谈会和学习活动。他首先代表学院对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科群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和老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让历史告诉未来,老领导、老专家和老教师的阅历和讲谈给与会教师以丰富的智慧和启迪。赵春盛希望全院教师要学习老领导、老专家和老教师们在座谈会发言中的“精、气、神”,在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气质和工作状态,回应他们对学院建设未来的期许;希望学院教师在云南大学民族学科群一流学科建设中,努力弘扬“报国情怀、社会担当、学术自由、团队合作、扎根田野、传承创新”的魁阁精神;希望学院教师学习老先生们对学术研究的挚爱之心,谨慎对待自己的术业专攻,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努力做到敬业、专业,做好职业和事业。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供稿